剛剛過去的周末,外賣補貼大戰硝煙繼續。淘寶閃購、美團再次發放外賣大額券,平臺訂單迎來明顯增長。這場流量狂歡,也持續引發業內人士的思考:誰是最后的贏家?答案是:沒有贏家。
從表面看,補貼確實創造了“皆大歡喜”的假象:消費者以低于平常的價格吃到了外賣,平臺用戶規模呈指數級增長,商家借助流量紅利擴大了客群。但繁榮的背后,是整個行業生態的畸形扭曲。
對消費者而言,補貼本質是“提前透支的消費福利”。當平臺通過補貼完成用戶習慣培養后,折扣力度便會階梯式下降——從“各種滿減”變成“無優惠”,甚至出現“大數據殺熟”的價格歧視。
對商家而言,補貼更像是“甜蜜的毒藥”。為了進入平臺流量池,許多中小餐館不得不接受平臺的各種霸王條款。而且不少商家出現營業額看似增長,但扣除補貼和成本后實際利潤微薄甚至虧錢的情況。面對無法應對的局面,部分商家門店被迫下線熱門產品甚至提前閉店。
從平臺角度看,拿出數百億的補貼,其核心在于爭奪即時零售市場的話語權。平臺希望通過價格杠桿撬動消費習慣,從而在未來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然而,這種依賴資金投入的擴張方式存在局限性。盡管各家平臺對外發布的數據顯示,活躍用戶數與訂單量均比較喜人,但一旦補貼退坡,用戶黏性能否維持仍是未知數。
面對沒有贏家的補貼大戰,平臺不應沉溺于短期流量爭奪,而應轉向更高層次的價值競爭。
未來的行業競爭中,真正的“贏家”不應是靠資本壟斷收割紅利的玩家,而是能創造長期價值的參與者。從消費者角度看,需要的是透明、公平的價格體系,而非“先補貼后收割”的套路;從商家角度看,需要的是合理的利潤空間,而非依賴補貼的繁榮;從平臺角度看,需要的是通過技術優化、服務升級等實現盈利,而非依賴資本的輸血。
誰擁有更高效履約、更健康毛利、更穩定品質,給到消費者以價格之外的更好體驗,誰才有資格留在牌桌上。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