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國證監會召開證監會系統黨的建設暨2025年年中工作會議,在部署下一階段重點任務時提出,“深化改革激發多層次市場活力。推動科創板改革舉措落地,推出深化創業板改革的一攬子舉措,持續推進債券、期貨產品和服務創新”。這一部署,是對“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戰略的延續,亦顯示出我國資本市場從“規模擴張”向“功能深化”轉型的決心。
回看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改革,其在制度設計上的包容性不斷提高。6月18日,證監會發布科創板深化改革“1+6”政策措施,同日2025年陸家嘴論壇釋放明確信號——創業板正式啟用第三套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并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這一系列動作,標志著資本市場從“被動滿足”企業需求向“主動引領”創新方向轉型。
以科創成長層為例,其通過差異化監管與信息披露機制,為人工智能、商業航天等前沿領域企業開辟“未盈利也可上市”通道,徹底打破傳統盈利門檻對硬科技企業的“桎梏”。這種制度創新并非簡單的“門檻降低”,而是通過風險分層管理,如要求保薦機構對未盈利項目執行“終身問責”、引入資深機構投資者參與定價等措施,在激發創新活力與保護投資者權益間找到了平衡點。
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在于通過“融資端”與“投資端”的良性互動,培育創新生態。此輪改革中,科創板率先探索“長錢長投”機制,自開板以來,科創板公司平均研發強度均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2024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金額達到1681億元,是當年板塊歸母凈利潤的三倍多,同比增長6.4%,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中位數為12.6%,持續領先A股各板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公司占比超8成。
不過,在擴大開放與創新的同時,監管層也展現出了對風險的高度審慎。例如,科創板對未盈利企業強化信息披露要求,并要求券商對保薦項目執行“終身問責”,從源頭壓實中介責任。
當前,全球資本市場正經歷數字資產等新一輪變革。我國多層次市場改革可以通過差異化的制度優勢搶占先機,“新三板掛牌—北交所上市”梯度培育體系,就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打開資本市場新通路。不過,未來,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還需要與產業政策、科技政策形成合力,讓資本市場真正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
總之,證監會此番部署,可推進“科技—產業—金融”實現良性循環,當科創板為硬科技企業提供“成長沃土”、創業板為創新型企業架起“資本橋梁”、債券期貨市場為實體經濟提供“風險管理工具”時,一個更具包容性、韌性和全球競爭力的多層次市場體系將加速形成。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