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體檢未提示患癌風險,確診已是晚期”——北京執業律師張曉玲對愛康國賓的質疑持續發酵。7月30日,身陷信任危機的愛康國賓強勢回擊。
7月30日,愛康國賓召開媒體說明會,相關高管對此事進一步回應,否認“漏診”“誤診”和“假體檢”,并表示愛康集團已就此事以“虛構事實、散布謠言”為由向法院提起正式訴訟,獲法院受理并立案。
此外,針對會上愛康集團CEO張黎剛就“體檢和看病的邊界問題”引發的討論,愛康國賓再度發聲明稱,部分媒體斷章取義。
聲稱無漏診并起訴女律師
回顧此前,一篇題為《女律師十年體檢未有“患癌風險”預警,確診已是腎癌晚期》的報道引發關注。報道稱,北京執業律師張曉玲連續十年在愛康國賓進行體檢,從未檢查出患癌風險,卻在2024年被確診為“透明細胞型腎細胞癌”。這位律師認為,愛康國賓存在漏檢、誤檢問題,并質疑愛康國賓的體檢是“假體檢”。
隨后,在微博上,“愛康國賓體檢因檢測不準曾被多次投訴”“愛康國賓多家公司曾涉醫療糾紛”沖上熱搜。
7月17日左右,愛康國賓有過第一波回應:愛康的體檢報告會真實記錄當時的檢查結果,對于是什么原因導致沒有檢測到,愛康會請第三方權威機構以及專家來進行論證分析,最終以第三方權威機構以及專家建議為準。
7月18日,愛康國賓通過官方公眾號發布二次聲明稱,愛康醫療團隊已完成對張女士的歷年體檢報告與檔案的核查,并聘請外部專家協助進行數據分析和評估,確認愛康對張女士的腎臟檢查不存在瑕疵,報告結論與腎臟超聲檢查實際情況一致,不存在對于腎臟檢查漏診或誤診情況,進一步確認愛康無責。愛康愿意接受第三方權威機構的鑒定,并為此承擔一切責任和法律后果。
7月30日上午,愛康國賓舉辦媒體說明會,態度更趨強硬。

說明會上,愛康集團華北區醫療管理及運營副總經理李秀池表示,2023年10月9日,張女士在北京愛康集團西內門診部(愛康集團北京西直門分院)進行體檢,其體檢報告中清楚提示“雙腎超聲檢查結論左腎錯構瘤可能、右腎有鈣化灶”,并進行風險提示和給出進一步診斷的建議:對右腎鈣化灶定期復查腎臟超聲和腎功能檢查,必要時請專科診治,左腎錯構瘤提示首次發現需要做CT,以除外其他腎臟占位性病變,必要時到泌尿外科治療。
“癌癥的形成是個發展的過程。”李秀池表示,“當時的超聲只看到了鈣化灶,并未發現癌癥跡象。張女士的體檢結果是否存在問題,愛康將同張女士一起,委托第三方的權威機構以及專家,來進行論證分析。最終以第三方的權威機構以及專家意見為準。”
對于“假體檢”的質疑,愛康集團副總裁汪朝暉表示,他將張女士過去所有體檢時所做的癌胚抗原檢測的質量控制圖進行了脫敏展示,相關質量控制圖均可在愛康集團的存儲系統中實現完全追溯。“我們隨時可以把這個可追溯的數據與系統交給政府主管部門來核查。”汪朝暉說。
同時,李秀池就張女士所提出的“提供十年血液樣本”等質疑回應稱,根據醫療行業慣例和國家相關規定,血清類檢測樣本的保存時間通常為1—7天,因此,愛康集團不可能保存張女士十年間的血液樣本。李秀池表示,目前,愛康集團已將張女士十年的檢測數據報告、設備信息、檢測質控結果等相關信息全部提供給了主管機構。
愛康國賓還宣布,已就張女士“虛構事實、散布謠言”的侵權行為向法院提起正式訴訟,并獲法院受理立案,“這是為了維護員工尊嚴,也為行業正名。”
有醫療行業人士分析,愛康國賓與張女士的糾紛,折射出體檢行業的深層矛盾:體檢機構的商業化運作與公眾對健康保障的高期待之間的“張力”,這使得機構的商業理性與公眾的健康焦慮始終處于動態博弈中。要避免類似爭議,需在多方面進行改進完善。
比如,在立法層面,應明確體檢機構的風險提示義務標準,細化侵權責任認定規則;在行業層面,建立統一的體檢項目分級標準,強化從業人員的告知能力;在公眾層面,普及醫學常識,理性看待體檢的局限性。
對于體檢機構來說,應增強服務協議的明確性,可在合同中以顯著方式標注體檢項目的局限性,避免使用模糊表述;對重大異常結果,可采用“報告提示+電話通知+書面告知”三重確認機制;針對高風險人群推出深度篩查套餐,并主動建議升級檢查。
愛康國賓準備起訴媒體?
值得一提的是,愛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張黎剛在說明會上用了較大篇幅解釋為什么體檢不等于“看病診斷”,部分言論在網絡上引發爭議。
比如,張黎剛稱:“當你指望說,一個幾百塊錢的體檢能幫你什么病都查出來,而(在醫院)查單一的病,需要花幾千幾萬塊錢的時候,你認為這樣的情況存在嗎?至于這樣的模糊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公眾對于體檢與看病,沒有明確的邊界,導致公眾對體檢有很多誤解。”
張黎剛表示:“體檢不等于看病診斷,其服務模式不同于專科醫生接診,可以說是由體檢套餐決定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幫助受檢者發現疾病的蛛絲馬跡,后續找專科醫生做進一步的診斷,而非替代臨床診斷。預防是最為經濟有效的健康管理策略。”

相關言論一出,引發不少網友熱議,“別指望幾百元體檢什么病都查出來”相關話題登上熱搜。
30日下午,愛康國賓微信公眾號發聲明稱,部分媒體將上述對于體檢與看病的界限進行探討的專業說明,惡意簡化為“別指望幾百塊體檢什么病都能查出來”,完全剝離了發言上下文,扭曲了發言本意,向公眾傳遞了對體檢價值的否定,明顯違背客觀全面原則。
“涉案話題斷章取義,不符合新聞報道的全面性,侵害了愛康集團的合法權益,愛康集團保留對相關媒體斷章取義行為進行追訴的權利。”聲明強調。
有醫療行業人士坦言,張黎剛以上說法本身并沒有太大問題,但公眾對體檢行業存在誤會的根源,和體檢行業過去普遍存在的過度宣傳脫不開干系,公眾認知方面也應進行糾偏,正確區分體檢與醫療的不同。
6年前阿里巴巴等曾參與完成私有化
公開資料顯示,張黎剛于2004年創立愛康網,2007年愛康網并購上海國賓體檢,成立愛康國賓,其健康管理業務從線上延伸至線下。2014年,愛康國賓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國內民營體檢第一股”,風光一時。
不過,上市后凈利潤逐年下滑,股價低迷,愛康由此開啟了私有化進程。
2019年1月18日,愛康私有化完成,云鋒基金、阿里巴巴、博裕資本和蘇寧易購成為買方財團的組成部分。
在美股退市后,愛康至今未有在A股上市的計劃,其收入規模、盈利狀況也不被外界所知。
從愛康目前的股權結構來看,張黎剛、何寶芬各自持股49%;杭州阿里巴巴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云鋒新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分別持股1%。

目前,在黑貓投訴平臺,關鍵字含有“愛康國賓”的總投訴量高達1307條,投訴內容包括過度醫療、體檢套餐套路、檢測準確性等問題。
此前,愛康國賓表示,服務行業不可能零投訴,公司進行過統計,76.2%的投訴是不可抗力因素產生,與醫療服務無關。對于醫療服務投訴,愛康國賓表示,并不回避問題,有責必擔,拒絕道德綁架和污名化攻擊。
愛康國賓面臨的監管處罰問題也被市場關注。
據網絡公開信息,2025年,上海愛康國賓因體檢報告內容缺失被罰款2萬元;2024年,深圳愛康國賓因超范圍開展診療活動被警告罰款;2024年,南京愛康國賓因未告知手術風險、術后補簽《知情同意書》被罰款1.4萬元。此外,北京西城區相關部門也對愛康國賓做出過行政處罰。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