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退出會員店業態,備受市場關注。據媒體報道,隨著上海森蘭店將于8月31日關閉,盒馬X會員店這一被其寄予厚望的業態,將告別市場。
自2020年首家X會員店在上海開業,到2023年全國門店數量達到10家,再到2025年全線撤退,僅僅用了不到五年的時間,這一被盒馬視為“第二增長曲線”的模式戛然而止。
盒馬X會員店的戰略起點并不低。盒馬希望通過高品質商品、高性價比定價以及會員專屬服務等,復刻甚至超越海外頭部會員商超的路徑。其會員體系分為258元/年的黃金會員與658元/年的鉆石會員。
盒馬在會員店領域的探索,雖告一段落,卻留下一系列值得行業反思的問題:在會員制零售風口下,為什么這一模式在盒馬難以持續?
近年來,山姆會員店、Costco等在中國市場擴張勢頭迅猛。與此同時,國內多家零售企業也試圖切入這一細分賽道,但真正實現規模擴張的并不多。
這場試水之旅,更折射出中國本土零售企業在復制會員店模式時,所遭遇的困境。
會員制商店的核心邏輯是:通過收取會員費用建立消費門檻,同時以特色、高性價比、高品質的商品,提升用戶黏性。
但消費者為此付費的前提,是他們必須從中獲得穩定且可感知的價值回報。這種價值,可能來自價格優勢,也可能來自產品品質、服務體驗、信用保障等多維度。
也就是說,其成功的關鍵在于消費者是否覺得“值得”。因此,會員制的模式不在于收費門檻,而在于建立長期相互信任。
這就意味著,一套會員體系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商家是否有能力通過穩定的商品供應鏈、自有品牌打造和精細化運營,持續輸出“會員價值”。
成熟的會員制商店往往以強大的自有品牌作為差異化“武器”,自有品牌商品在價格和品質之間形成平衡,形成足夠穩定的消費習慣。
山姆和Costco能跑通這個模式,靠的也是長期積累的商品研發、全球采購和供應鏈優勢。
在不少會員店的規劃與運營中,我們看到的是對山姆、Costco的形式模仿——大面積門店、倉儲式陳列、會員付費制度,在內容、供應鏈、品類結構、用戶習慣方面卻缺乏足夠的本土化創新。
再加上會員店與其自身門店之間的定位差異不夠清晰,最終形成“形似而神不似”的尷尬局面。
中國市場是否需要會員店?從山姆在一二線城市的逆勢擴張,到Costco新店開業時的排隊盛況,不難看出中高收入群體的消費升級需求依舊存在。會員店可以提供優質商品和性價比的體驗,只是如何在中國市場實現本土化落地,仍是一條需要摸索的路。
如果不能形成明顯的價值差異和心理期待,即使收了會員費,也很難實現可持續的經營。而這種價值,需要通過商品、服務、體驗的共同塑造。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