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財經研究員 謝東方
把“舊的東西”變成有價值的“新的東西”,構建循環經濟,正在成為我國驅動經濟新一輪增長的重要動力。

8月8日,秉持“綠色經濟”和“低碳循環”的發展理念,具有“資源循環利用”概念的揚州天富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天富龍;股票代碼:603406)正式登陸上交所主板,開啟其資本和產業結合及相互促進發展的新篇章。
領軍“差別化滌綸短纖維行業”
天富龍是我國差別化滌綸短纖維行業的領軍企業,公司自2009年成立以來,專注于滌綸短纖維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尤其在再生有色滌綸短纖維和差別化復合纖維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
天富龍的核心業務是差別化滌綸短纖維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主要包括再生有色滌綸短纖維和差別化復合纖維,并逐步拓展至聚酯新材料。公司通過創新技術,將廢棄PET聚酯制品轉化為再生滌綸短纖維,廣泛應用于汽車內飾、家用紡織、建筑工程、健康護理、過濾材料等多個高附加值領域。

招股書顯示,差別化復合纖維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該類產品2024年貢獻了65.72%的營業收入,顯示出其在高端市場中的強大競爭力。公司還計劃通過擴大聚烯烴復合短纖維、高彈力復合滌綸短纖維等差別化新產品的生產規模,以滿足市場對高端、環保、功能性產品的需求,為公司提供新的增長點。
報告期盈利能力持續增強
天富龍在過去三年中實現了穩健的財務增長。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25.76億元、33.36億元和38.41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8.3%。凈利潤方面,2022年至2024年分別為3.58億元、4.31億元和4.54億元,盈利能力持續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面臨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壓力,公司仍通過優化生產流程和提升產品附加值,保持了毛利率的穩定增長,公司自主形成的獨家生產技術體系可更有效地利用成本較低的氨綸滌綸復合類泡料。
2024年,公司資產負債率降至10.32%,顯示出其財務結構的優化和抗風險能力的提升。
業內競爭優勢突出
天富龍在行業內具備顯著的競爭優勢。首先,公司是國內再生滌綸短纖維領域的龍頭企業。根據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統計數據,2021-2023 年,公司汽車內飾用有色滌綸短纖維和低熔點短纖維的銷量在國內市場排名蟬聯第一。
其次,公司擁有成熟的生產工藝和先進的技術平臺,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提供高性能、環保、功能化的纖維產品。
此外,天富龍在綠色經濟和低碳循環方面走在行業前列。公司通過再生技術,將廢棄PET聚酯制品轉化為可用纖維,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減少了環境污染,符合國家“雙碳”目標的政策導向。公司年產能達61.24萬噸,位居行業前列,具備規模化生產的優勢。
行業工藝技術標準制定者,技術實力雄厚
天富龍高度重視技術研發與創新,打造多個技術平臺,包括科技環保材料合成技術平臺、差別化多功能纖維制造強化技術平臺、再生資源利用技術平臺等。作為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擁有百余項授權專利,其中發明專利 33 項,并參與制定了多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團體標準,成為行業工藝技術標準制定者,技術實力雄厚。
在研發方面,公司持續加大投入。2022年至2024年,研發投入分別為0.93億元、1.17億元和1.36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62%、3.52%和3.55%。公司計劃通過建設研發中心,進一步提升技術開發能力,重點圍繞化學法再生聚酯工業化生產、廢舊紡織品再生技術開發、再生滌綸短纖維綠色化生產等方向開展研究。
天富龍還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技術團隊,截至2024年底,公司及子公司員工總數為2231人,其中技術人員占比8.7%。公司通過引進優秀人才、完善培訓機制,不斷提升研發創新能力,確保技術領先優勢。
擴大產能,積極布局全球市場
天富龍確定了“一核三高三化”規劃:以差別化滌綸短纖維業務為核心,繼續做強、做優、做大主業;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企業價值高品質提升、生產經營高效率增長”為目標,構建“制造數字化、產銷全球化、發展綠色化”的新發展格局。
公司計劃通過募集資金投資建設年產17萬噸低熔點聚酯纖維、1萬噸高彈力低熔點纖維項目,進一步擴大核心產品的產能。同時,公司將在珠海市建設新的生產基地,包括聚酯樓、紡絲車間及相關配套設施,引進先進設備和智能化管理系統,提升改性低熔點短纖維等優勢產品的產能,增強整體競爭力。
在市場開發方面,天富龍將強化屬地服務能力,提升客戶滿意度,并通過新建珠海基地積極拓展廣東市場和東南亞等海外市場。公司還將配置專業化營銷團隊,實施品牌向上、客戶向上的營銷策略,增加利潤增長點。
為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公司加快推進海外布局,先期擬在泰國及越南投資約 5.52 億元建設生產基地,以高性能、功能性的新型滌綸短纖維為主要產品。依托東南亞生產基地的區位優勢,公司可快速響應國際客戶定制化需求。
天富龍表示,公司將繼續加大技術開發和自主創新力度,建設研發中心,購置先進研發設備,引進優秀技術人才。未來將重點打造科技環保材料合成技術平臺、差別化多功能纖維制造強化技術平臺、再生資源利用技術平臺等七大平臺,積極跟蹤行業研發動態,持續提升技術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