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高新區祥源路、泰通路等10條路段的1400個路內泊位及濱河公園、瀾灣藝術公園等9個停車場的707個路外泊位完成智能化改造,泊位數據接入青島高新區靜態交通管理云平臺,實現轄區停車資源一網統管。
據悉,由松立集團提供技術服務的青島高新區靜態交通管理云平臺,統一泊位數據接入標準,通過魚眼視頻樁等感知采集設備將市政道路、旅游景區、商業園區、住宅社區、酒店等路內、路外停車資源納入管理平臺。車主可通過慧停車App或微信小程序體驗車位查詢、預約、導航、支付等全流程智慧停車服務。該平臺建成后,將極大提升青島高新區靜態交通現代化治理水平及市民游客出行體驗。
成立于2014年的松立集團,以停車為場景入口,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抓手,持續拓展服務場景,已落地北京、上海、貴陽、金昌、連云港等全國40多座城市,管理泊位70多萬個,服務車輛4000多萬,為智慧城市建設構建新型基礎設施,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智慧停車:“慧停車”為城市級靜態交通治理搭載數字大腦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持續增加,“找車位”已成為司機們每次出門都很頭疼的一件事。不過,家住青島高新區中歐國際城的高先生,卻不會再為找車位而犯愁。開學前的周末,高先生決定帶娃去祥茂河公園露營,他提前打開慧停車App,查詢目的地周邊的停車場,很快就在公園旁邊的祥源路上找到空閑泊位,從容地停下了車。
祥源路上的魚眼視頻樁取代了傳統的人工收費模式
在祥源路上,記者發現路側的魚眼視頻樁已經完全取代原來的停車收費人員,實現了城市道路停車泊位的 “無人值守、無感支付” 的智慧化管理。當記者的車輛駛入智慧停車泊位之后,慧停車App會自動推送停車入位成功的信息,入位時間、收費標準一目了然。
“找不到車位、停車難,其實根源在于停車信息的不對稱,無法預知附近哪個停車場、哪條路上有空余車位。車主找車位的時間甚至超過了路上行駛時間。慧停車將AI、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引入城市停車場景,將路內外停車泊位聯網共享,讓車主通過一個App、一個平臺查詢全城車位,在實現有位有序停車的同時,提升泊位資源利用率、周轉率,發揮最大效能。”松立集團副總經理兼技術研究院院長王永向記者介紹。
在王永看來,這其中最重要的不是看得見的硬件與平臺,而是看不見的數據與算法。松立集團是行業首家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停車場景的企業,基于龐大的停車數據,慧停車從車主、車輛、車場、道路、城市等多個維度梳理行業指標130多個,對車主、車輛、車場及城市停車進行精準畫像與數據分析,可以為政府交通空間規劃、動靜態交通一體化治理、交警違停治理、城市公共安全提供決策支撐和數據支持。比如基于停車大數據繪制的城市停車熱力圖,直觀地展示了當前城市每個區域、不同時段的停車資源占用狀況,政府規劃部門可以據此規劃建設停車資源,并通過價格杠桿調節各個路段、車場的利用率、周轉率,使每一個停車泊位發揮最大效能。
車場路云一體化:動靜協同,賦能城市交通綜合治理
隨著AI大模型、無人駕駛、車路協同等新興技術的爆發式應用,松立集團對市民出行場景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技術的更新裂變、出行場景的復雜多元化,對我們是挑戰,更是機遇,我們始終保持對新興技術的敏銳嗅覺,堅持核心算法自主化,夯實AI底座,深化服務能力,拓展應用場景,實現城市車場路云一體化治理。”松立集團董事長劉寒松給出了答案。
2025年3月,松立集團推出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云衢九章”靜態交通大模型。“云衢九章” 大模型深度整合企業深耕行業十余年積累的40余城停車運營數據資源,建立覆蓋車主行為、車場效能、道路負荷等多維度的分析指標體系,實現“車輛-泊位-路網”多元素協同交互,將政府監管、市場運營、公眾服務深度耦合,形成覆蓋規劃、建設、運營全周期的動態優化機制,構建基于智能體的靜態交通治理新范式。
松立集團與新能源汽車主機廠商建立合作,通過AI大模型、全息感知、無人駕駛、車路協同等技術的融合創新,打通車輛、車場、道路、云端數據鏈路,落地自動泊車、一鍵接駕智慧場景。具備無人駕駛能力的車輛進入車場后,車主可提前下車,通過慧停車平臺與車機系統的數據交互聯動,在全息感知體系的引導下,車輛可自動規劃行駛路線,規避沿線車輛、行人,駛入空閑或預約的泊位。車主下達一鍵接駕指令后,車輛自動啟動行駛到指定位置,接上車主,避開擁堵出口,選擇空閑出口駛離車場。新興技術的進步讓“人找車”轉變為“車找人”,在節約停車時長的同時,給車主帶來頗具未來感的停車體驗。
云衢九章大模型生成動靜態交通協同治理方案
在城市大交通治理維度,“云衢九章”建立動靜態交通數據協同分析機制,部署在道路上的高位相機、魚眼視頻樁等智能感知設備,在對停車場景進行管理的同時,也在實時感知、采集道路上的車流量等動態交通數據,上傳至云端管理平臺。通過云衢九章靜態交通大模型進行分析研判,生成動靜態交通一體化治理方案,為城市交通綜合治理提供決策支持。在重大活動保障、高峰時段疏堵等場景中,可聯動交管部門動態調整道路臨時泊位設置,并通過誘導屏、手機App、車機系統等多渠道信息發布系統引導車輛分流,有效提升道路資源利用效率。王永總結說,企業前期部署的用于停車管理的前端感知設備可深度復用為“感知層基礎設施”,通過技術升級與數據聯動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智能化改造,成為城市動靜態交通協同治理的數據入口。
智慧場景:1+3+N數字城市云腦
場景仍在延伸。早在2021年,松立集團即推出1+3+N的數字城市云腦體系,以AI底座為核心,以星光物聯平臺、大數據平臺、數字孿生平臺為支撐,數字賦能智慧停車、智慧社區、智慧園區、智慧景區等多個場景。自此,松立集團從一家智慧停車企業蝶變為全國領先的智慧場景綜合運營與技術服務商。
1+3+N數字城市云腦
AI時代,“云衢九章”大模型從更高維度上拓展了松立集團的業務邊界,企業深度參與了市南區、嶗山區老舊小區改造、北九水游覽區、仙山路立交、官路水庫等城市更新建設項目,AI、數字孿生、全息感知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為城市多場景治理提供平臺支撐與數據支持。
從停車到行車,從車場到城市。十多年來,松立集團從城市治理和市民生活需求出發,依托青島研發中心、濟南技術研究院、山東省靜態交通大模型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創新平臺,堅持核心算法自主化,產出90項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43項外觀設計專利等累累碩果,轉化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質生產力,從龐大復雜的場景與數據中挖掘價值,持續賦能政府、企業和用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