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晚,當退市公司龍宇股份及相關責任人收到3810萬元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時,資本市場再次清晰感知到“退市不免責”的監管力度。這家因財務造假黯然離場的企業,與年內24家退市公司收到25張罰單的群體數據相互印證,勾勒出我國資本市場監管從“退市出清”向“全鏈條追責”升級的鮮明軌跡。
截至9月7日,今年退市公司罰單數量已逼近去年全年。這種高壓態勢不僅改寫了“一退了之”的舊格局,更是在重塑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底層邏輯。
從數據維度觀察,監管追責力度的躍升呈現出顯著的量級突破。2023年全年,32家退市公司中僅部分收到后續處罰,2024年華鐵股份創下累計5565萬元罰款的個案紀錄,公司實際控制人宣瑞國單人次被罰金額達950萬元,這種“罰到人、罰到痛”的特征,與2024年證監會全市場739件立案、1327人次處罰的整體數據形成呼應,顯示出退市環節已成為監管執法的關鍵戰場。
立體化追責體系的構建,讓退市公司的違法成本呈現幾何級增長。龍宇股份的財務造假案并非孤例,從康得新原董事長鐘玉獲刑15年,到美尚生態被移送公安機關并啟動特別代表人訴訟,行政罰款、刑事追責、民事賠償的“三罰聯動”機制已形成閉環。立體化追責,讓“長牙帶刺”的監管機制真正落地。
更深層的變革在于,“退市不免責”正在重塑市場價值評估體系。過去“殼資源”炒作盛行的背后,是退市成本過低導致的逆向選擇。而今監管層通過三大舉措切斷灰色路徑:一是嚴格退市標準,將連續多年財務造假、內控失效等情形納入強制退市范疇;二是強化中介機構責任,把審計意見作為退市決策重要依據;三是通過并購重組監管削減“殼價值”,嚴防低效資產注入。當華鐵股份因未披露年報在退市后仍被多次追責,當泰禾集團退市兩年后因信披違法領受600萬元罰單,市場終于認識到:退市不是違法者的“避風港”,而是法律責任的“新起點”。這種預期改變,正在引導資金從“炒差炒殼”轉向價值投資,為優質企業騰出發展空間。
當然,監管效能的持續釋放仍需制度創新的加持。當前,多家退市公司仍處于處罰程序中,如何進一步縮短追責周期、提高執法效率,考驗著監管智慧。參考澤達易盛、紫晶存儲案13億元民事賠償的成功經驗,未來可推動建立“行政處罰與民事賠償”的銜接機制,將行政認定直接作為民事訴訟的證據支撐,降低投資者維權成本;同時,針對退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充分的問題,需強化交易所對退市板塊的持續監管,確保投資者知情權不受損害。
在“零容忍”監管常態化的背景下,“退市不免責”不再是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制度實踐。這場監管革命的深層意義,是讓法治成為資本市場最堅實的基石,讓誠信成為市場主體最寶貴的資產。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