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9日晚間,蘇寧易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ST易購,002024.SZ)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蘇寧國際控制的Carrefour China Holdings N.V.,以每家1元的價格轉讓包括濟南客優仕商業有限公司、山東客優仕商業有限公司在內的12家原家樂福子公司全部股權。
家樂福注冊于濟南、青島的上述兩家公司被轉讓,至此,家樂福在山東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12個家樂福打包轉讓,作價12元
根據公告,蘇寧易購已與上海啟紓家福企業服務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下稱“上海啟紓家福”)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將旗下12家子公司100%股權轉讓,每家作價1元,總計轉讓金額12元。
轉讓完成后,12家公司的企業名稱、字號、招牌、對外宣傳不再使用“家樂福”、“Carrefour”等相關元素。
受讓方上海啟紓家福,由上海啟紓家福普通合伙人上海有安法律咨詢有限公司(下稱“有安法務”)持有31.8182%份額;有限合伙人上海厚有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厚有安資管”)、青島品器商務有限公司(下稱“品器商務”)分別持有59.0909%、9.0909%份額。
公告顯示,有安法務專注企業債務重組重整業務,協同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及資產管理 AMC 機構開展債務重整服務和投資,成功實施多起案例。厚有安資管是國厚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地方 AMC)的子公司,聚焦企業的托管、債務重組、重整投資業務,參與過多個上市企業的債務紓困、債權投資及重整投資。品器商務在房地產企業重組、商業地產運營、不動產投資有多個經典案例。
蘇寧易購在公告中表示,Carrefour China Holdings N.V.在中國下屬子公司傳統大型商超業務受外部環境及消費行為轉變影響,疊加自身流動性不足,加之公司因自身流動性問題無法為其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自2023年起逐步關停傳統大型商超業務。相關子公司均已停止經營,債務負擔較重,通過本次交易,引入有豐富經驗的專業資管機構,發揮其資源優勢,能夠有效開展資產、債務重組工作。
“已關停大型商超業務且負債較多”
公告詳細披露了本次交易中涉及的兩家山東公司資產狀況,并提到,公司受外部環境、消費行為轉變以及企業流動性問題的影響,已關停大型商超業務且負債較多,目前處于資不抵債,已不具備償付能力。
據悉,今年6月,荷蘭家樂福(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已與⻓沙盛名商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此后,濟南家樂福商業有限公司、山東家樂福商業有限公司的公司名稱已變更為“濟南客優仕商業有限公司”,“ 山東客優仕商業有限公司”。
根據此次蘇寧易購發布的公告,濟南客優仕商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4月6日,注冊資本6000萬元,注冊地在濟南市歷下區泉城路268號。
截至評估基準日,濟南客優仕的總資產賬面值265.22萬元,負債賬面值409.66萬元,股東全部權益賬面值-144.44萬元。截至2025年3月31日,上市公司合并報表范圍內對濟南客優仕債權金額合計66.11萬元。
濟南客優仕的前身濟南家樂福商業有限公司,最初由荷蘭家樂福(中國)控股有限公司、濟南國際貿易大廈、濟南新惠德實業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家樂福控股65%。
根據資產評估報告,截至評估基準日,濟南家樂福商業有限公司原商超業務已不再經營,原有員工均已遣散。
山東客優仕商業有限公司則成立于2009年10月27日,注冊資本3450萬元,注冊地在青島市市北區山東路128號。
公告顯示,截至評估基準日,山東客優仕的總資產賬面值為12.89萬元,負債賬面值10056.97萬元,股東全部權益賬面值-10044.08萬元。
山東客優仕的前身山東家樂福商業有限公司,在2009年由荷蘭家樂福 (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出資成立。
評估報告同樣提到,山東家樂福商業有限公司原商超業務已不再經營,原有員工均已遣散。
家樂福中國黯淡落幕
家樂福集團成立于1959年,是大賣場業態的首創者,歐洲第一大零售商,世界第二大國際化零售連鎖集團。
2019年9月,蘇寧易購全資子公司蘇寧國際出資48億元收購了荷蘭家樂福(中國)控股有限公司80%股份,成為家樂福中國控股股東。
資產評估報告提到,“由于行業趨勢和企業自身經營策略以及疫情疊加等問題,自2022年和2023年以來,家樂福在國內各城市相繼開始閉店。”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家樂福作為早期外資零售代表,自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后,曾掀起外資大賣場浪潮。
以濟南為例,曾經的家樂福濟南解放橋店位于濟南歷山路與解放路交叉口北側,主樓共四層,其中一層為店鋪區域,二、三層為超市大賣場,還有部分店鋪,四層為停車場。這家超市于2004年開業,營業17年后于2021年4月16日正式停業。截至目前,山東區域已無任何家樂福門店。
此番公司“1元轉讓”,更標志著家樂福在山東市場的“正式謝幕”。
蘇寧易購在公告中稱,當前公司堅定聚焦家電3C核心業務,持續推進非主營業務單元的精簡瘦身工作,將多措并舉進一步降低企業債務水平,持續化解公司債務負擔。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